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讯 > 职教新闻 > 中高职衔接追求什么?怎样推进?
中高职衔接追求什么?怎样推进?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担当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既是职业性的,也是教育性的,在这一点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其共通性,但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二者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了解中高职这两类职业教育的异同,是探讨二者衔接问题的前提。故而,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具体比较来看:
一、中高职衔接的价值追求价值追求是指人们把认为最重要的价值作为追求的理想目标,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价值主体的行为选择或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价值追求是探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问题必须要首先明确回答的问题。
在我国,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可归纳为:战略性价值追求,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工具性价值追求,满足人力资源的需求;人本性价值追求,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战略性价值追求
我国中高职衔接是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的框架下展开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建立层次分明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并提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这为中高职衔接提供了最初的政策和实践依据。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框架体系,更重要的是需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之间教育形式的衔接和沟通,实现学习者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有效流动,避免出现“终结”和“断头”教育,中高职衔接从内涵和外延上为现代职教体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战略性价值追求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
(二)人力资源需求的满足——工具性价值追求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指出,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人。
技术技能人才短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并且是一个长期动态发展的问题。人力资源短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培训不足。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仅依靠中职三年或高职三年都难以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技能人才。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同一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行业性、职业性、专业性等共同特点。从理论上讲,二者的有效衔接不仅能够有效发挥教育资源优势,还能通过人才需求预测,系统地规划我国的人力资源战略,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三)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本体性价值追求
教育不仅为社会发展服务,更应为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服务。所有的教育,不管其内容、形态以及载体有怎样的区别,其本质都应具有培育思考与辨别能力的实践主体的责任。同样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是为企业培养“工具人”或“机器人”。
中高职衔接不仅要解决中职学生的学历提升问题、劳动力市场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问题,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尤其是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应秉持全面发展、教育公平、终身学习、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让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适合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也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理念的生动体现,即关注个体,尊重差异,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成才路径,并为之提供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在试点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有些是未能有效遵循价值追求,有些是价值追求未能有效指导实践,导致行为偏差,还有不同价值追求取舍造成的行为矛盾等。
(一)衔接状态通而不畅,没有有效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中高职衔接处于几十年试点常态。目前大多数中高职衔接框架是在办学实体间开展,中高职衔接是在具体的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之间建立起的衔接关系,这种衔接关系发生在特定的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之间,或者在若干所中职学校与若干所高职学院之间。在这样的关系框架下,中高职衔接状态是通而不畅。
总体来看,试点规模偏小,招生比例偏低。衔接专业在参与中高职衔接的院校选定时,表现出很大的随机性。而中高职专业设置上一般都不完全一致,实践中各学校多采取就近对接的方式,高职会要求中职增设一些相应课程作为升学考试课程,使得课程体系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总体上看,中高职衔接未形成规范科学的体系发展态势。
究其原因:首先,生源规模不足,对口升学招生指标虽然放宽,但比例仍然较少。其次,局部试点推广成功经验的设想亦不太现实。再者,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形成中高职衔接的体系。在实践中把中高职衔接理解为在具体的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之间建立衔接关系,这一观点有利于衔接工作的落地实施,但却难以建立起层次间覆盖大多数专业的职业教育衔接体系,不能解决长期的体系完善问题。
(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不能充分满足人力资源需求
目前中高职衔接培养工作中,虽然建立了基本的衔接渠道,但停留在学制结构的改良以及捋顺衔接形式上,在内涵衔接上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中高职衔接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没有体现出培养的衔接特点。二是课程体系简单修补,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没有形成课程衔接体系。
究其原因:首先,生源质量不高。中高职衔接的招生考试制度不利于提高生源质量。招生考试基本上复制了普通高考等学历教育考试的模式。分段考试在中高职挂钩的学校实施,虽然有10%的淘汰率,但整体上缺乏选拔性,招生门槛低。其次,缺乏统一标准。相关行业标准、岗位标准不够规范、全面,不能给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依据和指导。再者,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动力机制,改革动力不足。
(三)以人为本落实不够,未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目前中高职衔接基于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是“愿意并适合”接受职业教育的群体的默认假设。中高职衔接招生在地方开展,受试点范围、区域以及合作衔接的学校的限制,一般是来自同一地区或来自同一学校的中职学生集体转入高职学习。更多的优秀生源因为不在合作范围内而失去升学机会,从选拔上来看,没有体现公平性。
当前中高职衔接在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依然是重技能培养轻素质养成,重项目活动轻职业精神,重学习结果轻工作过程。
究其原因:首先,生源效益不高。中高职衔接招生机制缺少对招生效益的关注,没有保证招到愿意并适合职业教育的学生。对生源的构成,升学意愿,以及如何吸引优秀生源的关注和研究不够,导致中高职衔接生源效益不高。其次,人才培养评价缺乏新标准。再者,在中高职衔接工作中,缺乏对教育活动中师生的关注和研究。
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推进策略
(一)科学合理定位,建立中高职衔接标准体系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基本的、规律性的顶层设计作为前置策略来保障。加快中高职衔接标准体系建设,首先需要解决中高职衔接中的专业布局、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科学依据问题。
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目录。中高职衔接要形成规范、科学、有效的体系发展,应从专业层面开展,建立起布局优化的专业衔接体系,解决由学校层面设定衔接专业带来的中高职衔接专业无序发展问题。需要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目录作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专业选择的依据。中高职专业不一致,宽窄问题需要合理规划。
完善国内统一的职业标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人才需求分析、岗位需求分析、专业教学条件分析等科学步骤。但仅通过学校层面的需求调研确定培养目标比较片面,需要国家层面科学规范的职业标准全面指导。
制定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课程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核心,在课程众多要素中课程标准具有整合和指导功能。目前仅由合作的中高职学校难以开发和制定权威的课程标准,需要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的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
(二)建立动力机制,推动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要想取得成效,必须进行系统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取得成功,需要建立有效动力机制。有效的动力机制必须关注主体要素,调动学生、教师、中高职院校和企业的积极性。
先进理念促进课程改革。首先,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理念,要按照中职生、高职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和技能学习规律来设计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其次,树立正确的基础观。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基础观,需要从“知识基础”转变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基础”上来,即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能力体系作为基础。再者,课程改革要系统持续改进。中高职衔接必须进行系统的课程改革,并把课程持续改进作为一种常态。
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课程改革。首先,用理念与价值引领,鼓励教师参与到中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之中,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其次,中高职教研活动要触及反思。仅基于教学任务的方法、设计的讨论只处于表层,容易趋于盲从。中高职衔接的教师教研活动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如何确立、学生学习参与度、能力体系如何培养等研究与策略的反思。再者,注重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评价。鼓励教师创造性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习得专业知识结构,促进学生自主成长,避免依靠学生考试成绩或单一技能成绩评价教师。
中高职内涵发展促进课程改革。首先,加强中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高衔接课程改革必须建立在中高职院校内涵和特色发展的基础之上。其次,加强中高职衔接的内涵建设。产业升级要求急需增强中高职衔接内涵的理论挖掘与建设。再者,加强中高职衔接中的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参与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校企深度合作参与课程改革,提升中高职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创新评价标准,完善中高职衔接招考制度
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中,抓生源就是抓可持续发展。良好的选拔机制、招生考试制度能体现教育公平,全面发展,是带给学生的福祉。
制定招生政策,扩大中职生招生比例,解决生源规模问题。目前来看,30%~50%的区间可以保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生源规模。
创新招生录取标准,改变应试倾向,解决生源质量问题。首先,招生录取标准必须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而不是其他校外的经验与技能。其次,招生考试注重能力的考察,避免应试倾向。再者,严谨制定加分政策,避免不规范的等级赋分、多重计算方式等问题。
发挥主体作用,从被动录取转向主动招生,解决生源效益问题。首先,加强中高职衔接的招生宣传,吸引更多适合职业教育学习方式并愿意继续升学的优秀生源。其次,重视中高职衔接生源情况调研。生源、学情、升学意愿乃至家庭经济情况都会影响人才培养效益,需要对生源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再者,在政策制度完善的情况下,扩大招生范围。如果高职院校能够创新完善招考制度,转化职能,从被动录取转向主动招生,目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注: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19年第1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上就是100唯尔(100vr.com)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中高职院校的知识技巧了,学习以上的中高职衔接追求什么?怎样推进?知识,对于中高职院校的帮助都是非常大的,这也是新手学习职教新闻所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使用100唯尔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右侧人工服务,我们会有专业的人士来为您解答。
本站在转载文章时均注明来源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未用于商业用途。如因本站的文章、图片等在内容、版权或其它方面存在问题或异议,请与本站联系(电话:0592-5551325,邮箱:help@onesoft.com.cn),本站将作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