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实训室里的少年工匠:走近光电工程学院获得国赛的学生、老师,感悟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工匠精神”
编者按:专注、细致、严谨,这是理工学子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持之以恒、攻坚克难、与时俱进这是理工教师对工匠精神的解读;理析万象,工求精密是理工职业学院与工匠精神的契合,工匠精神已经在理工的校园里形成一种共识,并成为学院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内在元素。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并取得优异成绩。2017年又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学院有4个技能大赛进入全国决赛,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的历史最好成绩。本篇文章走近光电工程学院获得国赛的学生、老师,感悟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工匠精神”。
赛场上决战5小时
团结协作创佳绩
距离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了,但对于当时参赛的韩清斌、亓会斌、刘硕这三位同学来说比赛时的那一幕在脑海里还没有淡去,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取得了“光伏电子工程设计与实施”赛项一等奖第4名的骄人成功,最主要的是通过这次比赛的历练让他们成长了许多。
比赛,三位同学怀着兴奋又紧张的心情走进了赛场,这是一场为时5个小时的比赛,中间不能休息吃饭。韩清斌负责接线、计算,亓会斌负责单片机编程、调试,刘硕负责PIC编程、组态,三人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步骤。
可就在最后一步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所有的步骤按照要求完成但没有信号传出,这意味着整个比赛可能会失败。“当时非常紧张,不知道哪里出现的问题,但我努力让自己镇静下来查找原因。”韩清斌说,经过十分钟的检查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现场所使用的设备与平时训练时的设备线位开关接法有区别,随后三个人一起做调整,将问题解决。
当模拟光源点亮、风力发电启时,三位同学紧蹙的眉头舒展开了,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当评判完,宣布成绩的时候,三位同学为自己鼓了一次掌,三位陪同参赛的指导老师也为他们的胜利击掌。
画面切换至17年5月份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方海伟、朱超、韩道友三位同学取得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二等奖第七名的好成绩,这荣耀获得的背后是大家都不了知的艰辛付出。
当天天气炎热,在封闭较严的体育场内,方海伟中暑并出现多次呕吐,裁判三次劝阻他下场休息,但都被他拒绝了。“比赛已经进行了大半,还剩下他负责的一部分就可以完成了,如果我放弃队友们这么长时间的努力就白费了,身体再难受,我也要坚持到结束。”方海伟说,他所能想到的就是专注这场比赛,因为这不是他一个人在努力。
台下备战基本功
俩月吃住全在实训室
领奖台上高高举起一等奖、二等奖的荣誉证书,定格了荣耀的那一瞬间,让我们为之骄傲,然而台下的默默付出更让我们为之动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能够参加国家级的比赛,老师和学生们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靠的是持之以恒的付出,以及专注、严谨的自我要求。
“我们获得比赛的信息后,就开始准备,但这个赛项是学院首次参加国家级的,一无所知的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此次为参赛学生指导的光电工程学院的老师王广洲说,根据申报书中透露出的信息找知识点,开始理论学习,然后向学院申请购买设备,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并给予很大的支持,立即下单定设备,并提供了良好的备赛条件。
准确来说,从1月份就开始准备这场比赛,过了年后初八,指导老师光电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周宏强,以及高吉荣老师、王广洲老师就召集了8名成绩优异的同学到学校来训练,最后又通过考核选拔出3名学生参赛。3月中旬,设备到位,上午刚拆了包装,下午就紧接着进行接线训练。
所参赛的项目,整个流程下来就需要5个小时的时间,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练习,三位学生吃住全在实训室。按照学校要求,宿舍门晚上10点关,但三位同学每次练习都至深夜,所以向老师申请住在实验室,没有床就打地铺。学生们练习到深夜,指导老师也陪到深夜,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寂静的夜晚只有8号楼3楼的实训室内亮着灯。
训练、评判、修整错误,这些程序每天至少都要进行一遍,为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三名指导老师挖空心思给同学们设置难题。学生们的表现让人欣慰,他们抛弃了传统思维,爱钻研,创新出了自己独有的方法将问题迎刃而解,并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在启程比赛的前一天,为了再练习一遍,在指导老师的陪同下,三名同学又进行了一遍实战,并最终定下比赛方案,直到第二天的凌晨两点多才离去,紧接着早上6点出发去曲阜高铁站,赴咸阳“参战”。
以赛促学、教、改
引领专业建设,推动教学改革
技能大赛一直被视为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能获得国字号的奖项更是难得。“全国开设这个科目的有1000多所职业院校,经过选拔,55所学校获得参赛资格,一等奖的名额只有6个,我们学院从这些院校当中脱颖而出,卫冕一等奖。”光电工程学院院长静国梁说,这个奖项的含金量非常高,足以证明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在光伏发电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近年来,我院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通过专业技能竞赛把“教、训、练、赛”有机结合起来,并采用以老带新的训练方式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常态化。学院另辟蹊径,以国赛为抓手,探索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成立了“卓越技能班”,形成了以年轻骨干教师为领头羊,专业能力强的学生为主力的参赛队伍,今年获得国赛奖项的学生们都来自这里。
“卓越技能班的组建并不是脱离教学只为比赛服务,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没有脱离人才培养体系,而是以点带面先行一步,因为能够进入这个班级学习的学生不仅专业技能过硬,而且道德水平、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高,同时,这个实验室并不是封闭的空间,学生们都可以到这里学习,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使之成为真正学习的地方。” 静国梁说,比赛与教学、学生培养、专业建设就像是一对哲学关系,教学质量、学生培养水平决定着比赛的成绩,而比赛结果又反作用于专业的建设,推动教学的改革。
除此之外,学院在硬件设施的投入方面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物质基础,模拟车间的实训基地、屋顶光伏发电工程、光伏充电车棚离网电站、集景观、教学、实训、光伏发电系统等集成于一体的大型校园雕塑景观日晷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光电一体化设备,校园内处处都是实验室,这些都为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了条件。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生产性,而在于智慧性,是内涵与外在的自然统一,这也是学院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理工的“少年工匠”精神也走向了国际,学院围绕“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等国家战略,开展国际化校企合作,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2014年,学院与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光伏企业——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晶科(中国)光伏科技学院,为其在40多个国家的生产基地和海外公司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下一步,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以及学院战略发展计划,继续优化培养方案,培养出更多国际化的高技能光伏专业的人才。
褪去成功的光环,继续向前。老师和同学们伏下身子,拿起钳子、扳子、螺丝刀等工具在实验室里精雕细琢,就像大国工匠般那般专注和坚守,为“中国制造”贡献一份力量。
孔文思丨审核
庄子帆丨文稿
潘绎杰丨编辑
以上就是100唯尔(100vr.com)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实训室的知识技巧了,学习以上的回顾实训室里的少年工匠:走近光电工程学院获得国赛的学生、老师,感悟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工匠精神”知识,对于实训室的帮助都是非常大的,这也是新手学习通用性技能知识所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使用100唯尔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右侧人工服务,我们会有专业的人士来为您解答。
本站在转载文章时均注明来源出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未用于商业用途。如因本站的文章、图片等在内容、版权或其它方面存在问题或异议,请与本站联系(电话:0592-5551325,邮箱:help@onesoft.com.cn),本站将作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