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进入夏季,也迎来了体检高峰期。体检报告上总会有一些问题,让人担惊受怕的。这也导致很多人害怕去体检。今天我们就来扒扒体检中,哪些问题是“杞人忧天”。体检报告出来,办公室里的女同事们不禁悄悄地讨论起来:
“我的B超检查单上说我长了子宫肌瘤,严不严重啊?”
“我有盆腔积液,是不是发炎了,要不要买点抗生素吃一下……”
“我之前看过新闻,有个人长了子宫肌瘤最后还要切子宫来着,你要不要去看看医生啊?”
“可是我怎么听说子宫肌瘤不用管它也没事的呢?”
其实每次常规体检,很多人可能都会碰上一些异常情况,有的可能是疾病的信号,有的则可能只是“有惊无险”。在女性的妇科体检结果中,子宫肌瘤、盆腔积液、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宫颈糜烂)、乳腺增生可能是最常见的异常了,而这几种情况,其实往往不需要过于担忧。所为何故?且看下面详细道来。
子宫肌瘤:若是合并这些症状,需要治疗
子宫肌瘤的发病率非常高,在30-50岁的女性中发病率可达30%,它的发生与女性的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的分泌水平有很大关系。许多时候,子宫肌瘤并不一定会引发相关的症状表现,所以患者也是在检查的时候才发现子宫肌瘤的存在。一般来说,临床上认为以下几种情况的子宫肌瘤是需要治疗的:
1、粘膜下肌瘤:子宫肌瘤可分为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和粘膜下肌瘤三种,其中粘膜下肌瘤的患者很容易会有经期延长、经量较多、贫血等症状,建议积极治疗。
2、子宫肌瘤较大,引起压迫症状:若子宫肌瘤大于5公分,且不断增大,可能在腹部就会形成包块,还可能会压迫膀胱、直肠造成尿频、尿急、大便不畅等症状。对于这种情况,症状比较轻的,可能会先采用药物治疗,若子宫肌瘤不能缩小,可能会考虑手术治疗。
子宫肌瘤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的一种良性肿瘤。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主要受卵巢功能、激素代谢影响,因此常见于30~50岁的育龄、丧偶及性生活不协调的妇女。多数子宫肌瘤没有症状,只在超声检查时被发现。而有症状则与肌瘤生长部位、速度、有无变性及有无并发症有关,例如,子宫黏膜下肌瘤及肌壁间肌瘤容易造成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周期缩短,或不规则阴道流血;肌瘤过大,压迫膀胱或直肠,就会造成排尿不畅、大便不畅、排便后不适感等;当肌瘤发生蒂扭转或子宫肌瘤发生红色变性时可产生急性腹痛。
除此之外,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还需要根据女性的年龄、是否生育、是否绝经等条件来判断,因此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而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那么,子宫肌瘤的手术需要切除子宫吗?一般情况下,是很少需要做到这一步的,除非是多发性子宫肌瘤,肌瘤数量较多,难以剔除干净,且考虑术后有可能复发,患者无生育需求,才可能会行子宫切除术。
所以,如果肌瘤小于5厘米,没有明显的症状,如月经量过多、周期紊乱、腹痛等症状,接近绝经期或已经妊娠且肌瘤没有发生红色变性,定期复查就可以,不需要手术治疗。相反,如果肌瘤过大,月经量过多,有压迫症状,发生蒂扭转或发生红色变性时,最好及时手术治疗。
当然,子宫肌瘤不需要治疗的情况也有很多,一般情况下,医生都是建议3-6个月复检一次,观察肌瘤的生长情况。到了绝经后,子宫肌瘤是可能慢慢萎缩的。
盆腔积液:小于10mm不必太过担心
许多人都会将盆腔积液与盆腔炎划上等号。实际上,这俩根本就不是同一回事。盆腔积液谈不上是一种疾病,它属于一种影像学表现。女性月经期、排卵期甚至是便秘,都可能会导致盆腔积聚少量的液体,这些情况被称为生理期的盆腔积液,一般在影像学中大小不超过10mm,且可以自行吸收,不用治疗。
不过,如果盆腔积液较多,这个时候就需要警惕了。盆腔积液也是一个容易让人误认为疾病的现象。其实很多时候,女性在月经期或排卵期都会有少量的盆腔积液。月经时,少量经血逆流至盆腔可造成盆腔积液;月经中期排卵时的卵泡液积在盆腔也可导致盆腔积液;便秘时,由于肠蠕动不正常,亦可引起少量肠液渗出形成盆腔积液。而这三种情况,一般盆腔积液不会超过3厘米。只有当合并有盆腔炎、输卵管粘连阻塞、肿瘤,盆腔积液才有病理性意义,一般这种病理性的盆腔积液都会超过3厘米,需要及早治疗。经期不注意卫生、术后的感染等等可能会引起盆腔的炎症,从而产生病理性的盆腔积液,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盆腔穿刺抽取积液化验,判断性质,若是炎症则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处理,服用抗炎的药物或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来调理,同时还可能需要配合一些物理治疗。
宫颈糜烂:它不是病,太认真你就输了!
宫颈糜烂,是过去经常被提到的词,但是,这个词语如今已经被淘汰了,它的正确说法应该是——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它被定义为一种生理现象,而非疾病。如今,仍然有不少私立的非正规的医疗机构甚至是一些美容院在推广一些号称治疗“宫颈糜烂”的药品、套餐服务,价格还非常昂贵。
其实,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它也是雌激素水平影响下发生的。宫颈有两层上皮,柱状上皮是靠近子宫的,偏里面的一层,当雌激素分泌水平旺盛的时候,柱状上皮就可能会外翻,“跑”到外面一层的上皮(鳞状上皮)中去。因此,到了育龄期的女性,雌激素分泌正旺盛,检查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出现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情况。而到了绝经期,雌激素水平降低,柱状上皮就“老老实实”回到自己的地方。所以,它并不能与“滥交”、“宫颈癌”扯上标签。不过,对于还同时出现白带增多、白带异味、白带发黄或带有血丝的患者,一般会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没有症状及HPV感染的宫颈糜烂,这是很多人,甚至医生都会弄错的一个生理现象。过去,由于对宫颈的一种正常表现的错误认识,人们把“宫颈糜烂”作为一种疾病对待,但随着医学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宫颈糜烂其实是柱状上皮受雌激素的影响,更多地朝外侧发展的一种生理现象,但外观上就像“糜烂”一样。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属正常生理现象,没有什么特殊的临床表现,不需要进行任何治疗。
另一方面,不管怎么说,女性平时也还是应该重视宫颈的健康,除了常规的妇科体检之外,育龄女性有了性生活之后就应该定期进行宫颈癌的筛查,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宫颈的情况。只有伴随白带增多、发黄,有异味,宫颈那囊和肥大,才是宫颈炎的表现,需要治疗。如果有高危型HPV感染,在宫颈鳞柱交界区持续感染时,容易发生癌前病变和宫颈癌,这种情况也是需要治疗的。
乳腺增生:比起吃药,更应该关注自身的情绪变化
乳腺增生也是一个女性非常常见的良性乳腺疾病,它既不是肿瘤,也不属于炎症。乳腺在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下,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会有增生和复旧的改变。乳腺增生,它是指乳腺上皮和间质的增生、复旧不全所导致的非炎症、非肿瘤方面的疾病。乳腺增生的发生同样与雌激素的水平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有一些乳腺增生会呈现周期性,比如一些女性在来月经前乳房会出现胀痛等等。由于某些原因引起内分泌激素代谢失衡,雌激素水平增高,导致乳腺组织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增生的乳腺组织不能完全消退,就形成乳腺增生。乳腺增生也可在乳腺摸到结节,但它与乳腺癌的结节最大的区别是:乳腺增生在两侧乳房都可扪及多个大小不等、界限不清的结节,并可推动;但乳腺癌的肿块多为单发结节,边缘不规则,多数质地较硬,常与皮肤粘连。
如果只是体检的时候发现乳腺增生,而没有其他症状表现或者疼痛的影响非常小的时候,其实是不需要太多的临床治疗,医生也大多数会建议采用一些心理疗法或饮食疗法。比如,放松心理压力、不要让自己处于紧张、愤怒的情绪中、少吃高脂肪的、含雌激素的、含甲基黄嘌呤成分食物(咖啡、茶、巧克力、含咖啡因成分是的药物)、戒烟戒酒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豆制品中的雌激素属于植物雌激素而非人体的雌激素,植物雌激素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乳腺增生患者是可以适当喝一点豆浆以及吃其他豆制品的。
若是乳腺增生疼痛比较严重,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采取中医的理疗配合西医激素类药物进行药物治疗。另外,由于乳腺增生的一些表现容易与乳腺癌混淆,即便之前已经诊断过是乳腺增生了,女性朋友们也不要疏忽乳腺的检查,每年进行一次乳腺彩超检查,如出现乳房皮肤改变、乳房溢液等情况更应该警惕。
以上便是对于女性几种常见的异常情况的处理。总的来说,就是希望各位要保持平常心,定期做好健康体检,若是不能明确自己的病情就及时咨询相关的专科医生,不要盲目地过度治疗就好了。希望有帮到大家吧!